首页 >  资讯 > 

恩格斯马克思《畅读佳作世界通史中古时期》全文免费阅读_畅读佳作世界通史中古时期全集在线阅读

恩格斯马克思《畅读佳作世界通史中古时期》全文免费阅读_畅读佳作世界通史中古时期全集在线阅读

发表时间:2024-01-09 22:32:48

最具实力派作家“喜欢红檵木的六哥”又一新作《世界通史中古时期》,受到广大书友的一致好评,该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是恩格斯马克思,小说简介:本书是 对世界上古、中古、近代各时期的历史,包括社会经济发展、阶级斗争、政治制度、重大事件、历史人物以及文化等,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
畅读佳作世界通史中古时期
畅读佳作世界通史中古时期

喜欢红檵木的六哥/著|小说推荐|连载中|fqxs

最具实力派作家“喜欢红檵木的六哥”又一新作《世界通史中古时期》,受到广大书友的一致好评,该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是恩格斯马克思,小说简介:之所以如此,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分不开的。拜占廷农业的主要生产者是隶农。农业奴隶也大都附着在土地上,有自己的家室,地位接近隶农。东部诸省奴隶制田庄虽还存在,但规模不大...
小说详情

畅读佳作世界通史中古时期

》 世界通史中古时期第四 章 5-11世纪的拜占延帝国南部斯拉夫人在线免费阅读

第一节 5-7世纪拜占廷帝国的

危机和斯拉夫人的入侵

拜占廷帝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罗马帝国在 395 年分为东西两部。东罗马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领土包括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南高加索的一部分。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腊的移民城市拜占廷旧址,故又称拜占廷帝国。

拜占廷帝国在4至5世纪时,也经历危机。奴隶、隶农起义,和蛮族入侵相结合,震撼着帝国的统治。但它和西罗马不同,并未因此而覆灭。之所以如此,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分不开的。

拜占廷农业的主要生产者是隶农。农业奴隶也大都附着在土地上,有自己的家室,地位接近隶农。东部诸省奴隶制田庄虽还存在,但规模不大。当时东方还有奴隶市场,奴隶主易于买到廉价奴隶,补充田庄上的劳动力。各地保存着较多的自由农民阶层,经营小农经济。奴隶制大田庄在拜占廷的农业中不占主要地位,农业中的奴隶制危机不若西罗马帝国的严重。

拜占廷的城市比较稳定,没有发生普遍的衰落现象。多数手工业作坊由国家直接经营,使用奴隶劳动,但也有自由手工业者的私人作坊。进入中古时期后,商业也保持兴盛。君士坦丁堡是繁荣的工商业中心,和阿拉伯、伊朗、印度等地进行贸易,马克思称之为“沟通东西方的金桥”。城市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保持,对农业有深刻影响。像西方的具有独立倾向的大田庄,在拜占廷不易形成。帝国政府从工商业中得到大量的税收,足以招募雇佣兵和维持官僚体系,借以镇压人民起义,抵御蛮族进攻。因此中央政权比较稳固,在古典世界末期的奴隶制危机中,能够挣扎保全,延缓了奴隶制国家的崩溃。

4至6世纪的人民运动拜占廷帝国拥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和雇佣军,每年消耗巨额的经费。国家“变成了一架庞大的复杂机器,专用以榨取臣民的膏血了。税捐、国家的义务及各种代役租使大批居民陷于穷困底深渊……”。城乡人民反对捐税和徭役的压迫,举行过多次起义。继4世纪后期多瑙河西哥特人的暴动之后,小亚细亚爆发了蛮族军队首领特里必吉尔领导的起义(399-401年)。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等东部各省,奴隶和农民也纷起反抗。色雷斯和伊利里亚的“斯卡马尔运动”规模最大,起义的主力是奴隶和隶农,很多贫民、自由农民和雇佣兵也参加。他们烧毁田庄,杀死奴隶主,占领城市。505年,在穆恩多领导下,起义者粉碎万余政府军的进攻。斯卡马尔运动延续了很长的时间,削弱了帝国的统治。

6世纪时,城市的阶级斗争也极为尖锐。皇帝查士丁尼即位不久,君士坦丁堡于532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尼卡”起义。当时流行马车竞赛,参加竞赛的以“吉姆”为单位,组成赛车队。赛车队以车夫的肤色分为蓝队、白队、绿队、红队等。赛车集会在政治斗争中起很大作用。赛车队实际上成为政治党派,以蓝党和绿党势力最强,往往利用赛车集会从事政治活动。蓝党的上层分子包括大地主和元老院贵族,绿党则多为富商、高利贷者和包税人;双方经常斗争。两党的下层则多为城乡劳动人民,如手工业者、作坊工匠、水手、近郊农民等。他们之间并无根本利害冲突,但和各党的上层分子却有深刻的矛盾,因此容易接近,反对共同的压迫者。尼卡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群众痛恨官吏的贪污横暴,在赛车场的集会上谴责统治者,纷起捣毁贵族和富人的邸宅,焚烧官署,袭击皇宫,要求罢免以特里波尼安为首的权贵。斗争延续了八天,起义者几乎控制整个君士坦丁堡,准备推选新的皇帝。当时史家记载,皇帝查士丁尼几于弃城逃走,但后来施用阴谋,将起义群众诱入赛车场,大将贝利撒留率雇佣军四面包围,屠杀群众三万五千人。这次起义给帝国以严重威胁,奴主统治阶级力图加强其垂危的地位。

查士丁尼法典 恢复帝国在西方统治的企图及其失败皇帝查士丁尼(527--565年)即位之初,即着手编纂法典。编纂委员会由特里波尼安等十人组成,审订自罗马共和国以来的历代法令和元老院的决议,删除失效和互相冲突的部分,于529年完成《查士丁尼法典》十卷。以后又编成《法理汇要》,包括历代法学家对法律的解释;《法学总纲>,简要阐明法学原理;《法令新编》,汇集查士丁尼在534年以后颁布的法令。三者与《法典》统称《民法大全》。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对以后欧洲各国的法律有重大影响。

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地主对奴隶和隶农的统治。534年以后所颁布的法令,一再强调奴隶和隶农无权,必须服从主人。法典中渗透君主专制的思想,认为皇帝的意旨具有法律的效力,反抗皇帝者必受严惩。但是法典也不得不承认拜占廷奴隶制社会的变化。由于奴隶劳动已无厚利可图,《法令新编>允许释放奴隶。

查士丁尼企图消灭西欧各封建化的蛮族国家,恢复罗马帝国的版图。533年,他不惜向伊朗纳金缔和,集其全力干征服西方。534年,查士丁尼派遣贝利撒留进攻北非,利用汪达尔贵族内讧以及当地部落与汪达尔上层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勾结旧奴隶主和教会势力,消灭了汪达尔王国。535年,贝利撒留进兵意大利,迅速占领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最后攻入罗马。查士丁尼到处恢复奴隶制度,将土地、奴隶和隶农重新还给罗马贵族和教会。东哥特人不甘屈服,在国王托提拉领导下全力出战。意大利的奴隶和隶农支持托提拉,只纳国税,豁免一切义务。在一个时期内,托提拉军势极盛,收复大部分土地,把贝利撒留逼迫到半岛西南角。但查士丁尼派军从意大利北部增援,于555年消灭东哥特王国。在征服意大利的同时,查士丁尼乘西哥特内乱之机,占领西班牙的东南部。科西嘉、撒丁尼亚、巴利阿利群岛以及达尔马提亚等地,也先后并入拜占廷版图。

长期的对外战争削弱了帝国的军事和财政力量。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反抗斗争日益发展,拜占廷帝国在各地的统治极不巩固。568年,伦巴德人从北方侵入意大利。奴隶和隶农与之汇合,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尽为所有。拜占廷只保有拉文那、罗马和半岛南部。6世纪80年代,拜占廷在西班牙的领地也被西哥特人夺回。查士丁尼恢复奴隶制罗马帝国的反动政策终于破产。

6至7世纪的奴隶,农民起义与斯拉夫人的入侵从6世纪末叶起,拜占廷的人民运动重新爆发。皇帝摩里斯在位时期(582一602年),埃及发生了阿萨利亚领导的起义,很快就扩及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巴尔干半岛的斯卡马尔运动也烈焰重燃,出没于色雷斯一带。602年,多瑙河驻军在百夫长福加斯领导下掀起暴动。暴动军队得到城市贫民的配合,迅即占领首都,杀死皇帝摩里斯,推福加斯为帝。拜占廷的奴隶主、元老和地方大地主联合抗拒,最后镇压了暴动。610年,代表地方大地主利益的希拉克略登上皇位。

与奴隶、农民起义的同时,斯拉夫人大规模侵入巴尔干。早在6世纪初,斯拉夫人就越过多瑙河,不断进攻帝国边境。578 年,约十万斯拉夫人进占色雷斯、马其顿和帖撒利等地,逐渐定居。到7世纪初,斯拉夫人已遍布巴尔干半岛北部,部分斯拉夫人还深入克里特岛和小亚细亚。

斯拉夫人的移民和帝国内部人民运动相结合,给拜占廷统治阶级以严重打击,加速了帝国奴隶制度的瓦解。在奴隶、农民起义和蛮族入侵浪潮中受到冲击的拜占廷社会,转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斯拉夫人夺取当地奴隶主贵族的土地,按各部落进行分配。斯拉夫人带来的部落公社制度和帝国境内残存的村社结合,给在转变中的拜占廷社会带来新的因素。从此以后,拜占廷农村的主要生产者是自由的村社农民,奴隶制田庄逐渐衰落,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化,为向封建制过渡扫清了道路。

第二节7-11世纪拜占廷

封建制的形成和发展

封建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拜占廷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从7世纪中叶开始,到11世纪末基本完成。从8世纪后期颁布的“农业法”中,可以看出自由农村公社的存在。农业法是斯拉夫人的习惯法和拜占廷法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在移入的斯拉夫人中盛行,而且也适用于拜占廷的广大农村。村社是当时农村的基本组织。草地、牧场、森林等属村社全体;耕地归农民占有,在收割后作为公共牧场,供全体成员使用。尚未分配的土地以及占有者放弃的土地也归村社所有。

在农业法中,也可看到村社解体的征象:土地逐渐私有,村社内部发生了阶级分化。贫农缺乏生产资料,无力耕种份地,往往将土地转让给富裕的农户,自己则成为对分制或什一制佃农。有的在失地后离开村社,流亡异乡。土地增多的富裕农户,开始使用雇工和奴隶。这些现象说明村社的自由农民正在逐渐没落,其前途是变成依附地主的农奴。

国家的税收政策对农民的没落起了加速作用。农村公社是一个纳税单位。国家向农民征收土地税、人头税、牧场税、牲畜税等,并强迫农民担负建筑、运输等劳役。在农村中还实行连环保制度。凡因逃亡而无人耕种的土地,责成同村的人代缴土地税。自由农民的没落影响兵源。政府为缩减军费,保证兵源,从7世纪起实行一种屯田军制度。服兵役者从国家领得耕地,世袭使用。屯田兵虽免服劳役,但须缴纳土地税和人头税。他们同样是在没落中的农民。

外敌入侵对拜占廷的经济也发生了影响。7世纪时,伊朗占领拜占廷东部各省,深入小亚细亚,迫近君士坦丁堡。直到627年,拜占廷的军队才打败伊朗军,收回东方失地。到7世纪30和40年代,这些地区又被阿拉伯人占领。阿拉伯舰队于717年出现在君士坦丁堡城下,因拜占廷使用“希腊火” ,船只被焚而退。679年,进入多瑙河南岸的保加尔人与斯拉夫人混合,另立保加利亚王国。外族的入侵不但迫使拜占廷丧失大片领土,而且也严重打击它的国外贸易。各地经济上的闭塞倾向有所发展,自足自给的封建田庄逐渐形成。

随着上述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拜占廷出现封建大地主阶级,用石油、硝石、硫磺及各种树脂制成的混合液质,能在水面上燃烧。其中包括官吏、高级教士和僧侣。在和外族入侵的斗争中,军人的地位增强。皇帝立奥三世(717-741年)在全国设立十一个军区,把大量土地分赐给各军区的军官和士兵。这样就在全国形成了军事封土制度。新兴的封建地主利用没落的自由农民、隶农和残存的奴隶进行耕作,倚势强占村社的附属地和个别自由农民的份地。教会也掠夺农民土地。到8世纪初年,拜占廷寺院林立,几乎有三分之一的土地落入教会和寺院之手。逃役和逃税的人躲开俗界的剥削,又受教界的剥削。于是在教俗贵族的土地上,封建的剥削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都迅速发展。

破坏圣像运动及其社会本质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奴役引起了强烈的反抗。保罗派运动就是以异端形式出现的人民反抗运动。保罗派相信善恶二元论,认为现实社会的罪恶是恶元的化身。他们集中反对维护现存社会秩序的教会,要求简化仪式,摒除奢侈,取消偶像崇拜,废除教阶制度。8至9世纪时,保罗派运动在农民群众中广泛发展,它的中心在小亚细亚。

与保罗派运动同时,发生了破坏圣像运动。这个运动是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社会斗争,从8世纪20年代起,延续了一百多年。受保罗派影响、要求改革教会的人民群众,在运动中成为基本力量。伊苏里亚王朝的封建军事贵族也参加运动,他们嫉视教会的财富,力主把教会土地分给军人,借以巩固其自身地位。皇帝立奥三世和君士坦丁五世(741-775年)为满足军事贵族的要求,曾下令禁止崇拜偶像,封闭寺院,强迫僧侣还俗,没收教会土地。但是皇帝和军事贵族对人民改革教会的要求并无支持的诚意,他们在达到夺取土地目的之后,立即和教会妥协。米凯尔三世(842-867年)于843年宣布恢复圣像崇拜。

托马起义 破坏圣像运动的结果是加强了军事贵族的势力。没收的教会土地由政府分给服役军人。有势力的军事贵族形成大领主,称为“豪强”,对农民进行封建剥削。他们疯狂掠夺农村公社和自由农民的土地,并使一部分普通军士沦为农奴。

在821至823年,小亚细亚爆发了以斯拉夫人托马为首的农民起义,反抗封建主的压迫。这次起义声势浩大,参加者的成分比较复杂,以反抗农奴化的农民为骨干,还有城市贫民、部分兵士和残余奴隶。“一切仇视主人的、陷于奴隶命运的人”都参加了起义。保罗派和一部分装备良好的军队也投入运动。他们拥有舰队,并得到阿拉伯人的支持。起义从小亚细亚开始,很快就席卷拜占廷,巴尔干的斯拉夫人也参加斗争。起义者围攻君士坦丁堡达一年之久。拜占廷政府利用收买分化政策,同时又求救于保加利亚国王,才于823年打败起义军。托马被俘后牺牲。825年,起义失败。

保罗派在9世纪后期又发动了武装起义,以小亚细亚东部的泰夫里卡为中心,建立了共和国。保罗派的领袖赫里索希尔领导大批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不止一次地打败官军的进攻。皇帝巴西尔一世(867-886年)被迫向保罗派求和,遭到拒绝;赫里索希尔要求皇帝放弃整个小亚细亚。直到872年,泰夫里卡才被拜占廷军攻陷。但保罗派运动的影响却在小亚细亚长期保存,于10世纪流传到巴尔干一带。在保加利亚兴起的波高美尔派运动,就接受它的反对正统教会的思想。

封建关系的确立斯拉夫人托马起义和保罗派运动失败以后,人民群众反农奴化的力量受到很大挫折。拜占廷的封建制度从9世纪中叶起加速发展,到11世纪末确立。封建贵族采取强制、欺骗和勒索等手段,侵占自由农民和部分服役兵士的土地。丧失土地的人日益增多,自由农民逐渐沦为依附者。他们耕种封建主的土地,缴纳高额地租,并服徭役。自由农民的减少,影响国家的税收;服役军人的破产,削弱国家的军事力量。928年发生大饥荒,小亚细亚的人民在马其顿人瓦西里的领导下,掀起了强大的起义。瓦西里英勇不拔,虽然被砍去了一只手,仍坚持战斗。据说他曾安上铜手,装宝剑壮威,时人称之为“铜手瓦西里”。在人民起义的威胁下,拜占廷皇帝不得不采取一些限制大地产的措施。922年颁布法令,禁止封建领主掠夺农村公社的土地。996年,巴西尔二世(976-1025年)又命令大地主将以前侵占村社农民的土地一律归还。封建主反对这一政策,数度叛乱。皇帝的法令都没有付诸实行。

到11世纪末期,地方封建贵族的势力日益强大,国家政权逐渐落到他们手中。1081年开始的科穆宁王朝(1081一1185年),就是以小亚细亚最大的封建主起家。它代表封建主利益,实行颁田政策,不仅整村、甚至整区的土地,都以“普洛尼亚”即监领地的名义,分给公职贵族。普洛尼亚和西欧的采邑十分相似,由国家把土地授予监领人终身享有。最初监领人从领地内征收一部分国税供自己享用,后来又取得司法、行政等权。领地上的农民受其管辖,向之缴纳代役租,并服劳役。从此农民的农奴化过程基本完成,封建制度在拜占廷居于统治地位。

拜占廷文化 拜占廷文化在中古时期的欧洲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发展水平远过西欧,对基辅罗斯、保加利亚和南部斯拉夫各族都有巨大影响。

基督教成为拜占廷国教以后,曾经和古典文化发生激烈的矛盾。教会破坏亚历山大里亚的图书馆,封闭雅典的学校。但是拜占廷的教会权力始终没有能够超越世俗政权,对文化的垄断远不如西欧教会之甚。不论是帝国政府或城市商人,都需要世俗的知识和教育。希腊、罗马文化的传统在拜占廷未曾中断;特别是城市中的世俗气氛,有利于古典文化传统的保存。拜占廷的领土包括一部分埃及和西亚等文明旧壤。对东方文化因素的吸收,不但丰富了拜占廷文化的内容,而且使其具有综合的特色。

世俗古典文化的传统,表现于拜占廷文化的各个方面。在哲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新柏拉图主义是斯多噶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与柏拉图以及亚里斯多德哲学的综合。它虽为基督教神学所利用,但其自身是唯理的哲学体系,而非神学体系。哲学家往往兼攻科学,新柏拉图主义的重要代表普洛克鲁斯(410-485)同时就是著名的数学家,他曾为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作过注释。医学也在继承古代传统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四世纪的奥雷巴西来自小亚细亚的帕加马,著有医书七十卷。其后6世纪的特拉里的亚历山大和7世纪厄齐那的保罗,皆有医学著述,并曾译为拉丁文、叙利亚文和阿拉伯文,影响其它各国。

地理和史学著述也很发达。拜占廷的商人和旅行家曾经写成许多地理见闻记一类的著述,如商人科西姆·印吉科普(6世纪)著的《东方各国旅行记》。10世纪时,皇帝君士坦丁七世也编著一部《拜占廷帝国及其邻近各国记》,其中有关于邻近各族的历史资料。6世纪时,著名史家普洛可比曾留下三种著述,即<查士丁尼战争史2、《秘史》和《论查士丁尼时代的建筑》。11世纪时女作家安娜·科穆宁著有《阿历克塞传》,记述她父亲阿历克塞统治时期的历史。

拜占廷建筑兼有古典时代和东方各国的建筑风格。君士坦丁堡的圣索非亚大教堂是拜占廷艺术的结晶,高大明朗,气势雄伟,巨大的圆屋顶盖在四个拱台支撑着的四个拱门之上。教堂内有镶嵌复杂的大理石雕刻和用各种彩色玻璃嵌成的灿烂夺目的图画。拜占廷的人物画多为统治者的画像,建筑物中的壁画也多半是描绘统治阶级狩猎、宴会等生活场面的作品。

第三节 南部斯拉夫人的早期封建国家

第一保加利亚王国的形成南移的斯拉夫人早已从事农业。在进入巴尔干半岛之后,由于受到拜占廷先进技术的影响,农业就成为他们的主要生产部门。他们用带铁尖的犁耕田,种植大麦、裸麦等谷物,栽培亚麻和大麻,经营园艺和葡萄业;山区则经营畜牧业。手工业有制革、制和锻铁等业。在城市和沿海地区,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交换开始发展起来。

南部斯拉夫人的氏族公社自7世纪即已解体。农村公社以地域为纽带,包括许多家长制的大家庭,经营家族经济。氏族部落贵族把大量土地据为己有。在长期的战争过程中,军事首领及其亲兵的势力不断增长,得到更多的土地和战利品,并开始剥削奴隶。财产分化和阶级形成为国家的产生创造了前提。

7 世纪后期,多瑙河下游麦西亚地方出现了“七部落联盟”,这是南部斯拉夫人中的雏形国家。联盟不仅包括邻近的斯拉夫人部落,而且还包括由黑海草原移来的保加尔人。保加尔人原属游牧的突厥部落,侵入多瑙河三角洲后,据有其地。但是他们受移入这个地区的斯拉夫人很深影响,逐渐改操斯拉夫语。其首领阿斯巴鲁赫联合斯拉夫人中的氏族部落贵族,对内树立统治权力,对外于679年大败拜占廷。根据681年和约,拜占廷正式承认保加利亚国家。保加利亚国家是在保加尔人部落和斯拉夫人部落联盟结合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斯拉夫人和保加尔人是人口中的基本部分,起着较大的作用。保加尔人的首领在国家统治中占主要地位,因之这个国家称为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封建关系的发展第一保加利亚王国从679年起,一直存在到1018年。国家建立之初,绝大多数的居民还是自由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居住在农村公社内,耕作世袭的份地。但是村社内部的分化进行得异常迅速。氏族部落贵族的后裔拥有大量土地,凌驾村社农民,形成贵族阶级。国家的首领是大公,最初的政权组织是亲兵议事会。大公广泛征集村社农民当兵,加强了军事力量。在克鲁姆大公统治时期(802-814年),保加利亚国势强盛,领土包括现在保加利亚的全部以及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一部分。在经常不断的战争中,军事贵族势力大为增长,广大农民群众在军役、国税和徭役的压迫下日趋破产。贵族乘机掠夺和奴役农民。大公把村社土地赏赐给有功的贵族,土地上的农民则沦为依附者。统治阶级为了镇压农民反抗,竭力强化国家机器。贵族会议出现了,各地也由大公派人统治。9世纪中叶,保加利亚从拜占廷接受了基督教。大公和贵族以大量土地捐赠给教会,教会成为封建领主,也兼并农民的土地。到10世纪初,保加利亚的封建制度基本形成。教俗大土地占有制已占统治地位;大部分农民丧失土地,变成依附者,丧失了自由迁徙的权利。

9、10世纪之交是保加利亚国家最盛时期。封建关系形成后,生产力得到提高。耕地面积扩大了,三圃制逐渐推广。手工业开始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最早的城市。考古发掘证明:此时保加利亚已有铁工作坊,还有陶轮、农具、金属装饰品等。对外贸易也相当兴盛。在西蒙大公统治时期(893-927年),国家版图包括现今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巴尔干半岛的大部。西蒙的军队数次进逼君士坦丁堡,迫使拜占廷皇帝纳贡。从925年起,西蒙自称为“全保加利亚人之王、全权君主”。拜占廷不得不礼遇保加利亚的使节,在宫廷宴会中奉为上宾。

波高美尔运动第一保加利亚王国的强盛和繁荣是以封建剥削为基础的。封建主对农民逞凶肆虐,农民往往被迫弃家逃亡。有的起来反抗,焚毁庄园,赶走牲畜,杀死他们所痛恨的地主。10世纪时,基督教已成为保加利亚的国教,教会和寺院成为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支柱。因而农民反封建剥削的斗争,往往采取反对教会的异端形式。“波高美尔”运动就是在宗教掩盖下的人民反封建压迫的运动。

波高美尔派的教义和拜占廷的保罗派有密切的联系。他们相信有善恶二神同时存在,互相斗争。压迫和暴行都是罪恶的产物,终必消灭。波高美尔派号召人民积极和压迫者斗争,主张废除教阶制度,没收和分配教会财产,恢复早期基督教公社的普遍平等。显而易见,这些主张完全符合农民的要求,因而迅速传播,形成声势浩大的人民运动。10世纪的一个教士说:“他们教导自己的门徒拒绝服从政权,谴责富人,痛恨皇帝,咒骂长老,责备领主,认为替皇帝卖力的人是卑鄙的;他们教各种奴隶不要替自己的领主做工。”波高美尔运动使保加利亚统治阶级惴惧不安,他们诬指运动参加者为异端邪教,施以拷打,处以火刑,并勾结拜占廷进行联合镇压。但是波高美尔派并未被摧毁,许多人逃亡国外,把他们的教义和主张传播出去,对各地的人民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第一保加利亚王国的衰亡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地方封建主的独立性加强了。西蒙大公死后,贵族内部发生内讧,造成分裂割据的局面。拜占廷乘机拒绝向保加利亚纳贡,并寻求基辅大公的支援,先占领保加利亚东部,然后进攻西部。割据的封建贵族为拜占廷所收买,坚持反抗的各地农村则遭受野蛮洗劫。在1014年巴拉迪之役,拜占廷皇帝巴西尔二世下令把一万四千保加利亚俘虏的眼睛刺瞎,借以恐吓人民。巴西尔因此被称为“保加利亚人的刽子手”。1018年保加利亚西部全被占领,第一保加利亚王国遂亡,从此处于拜占廷的统治下达一百五十年之久。

小说《世界通史中古时期》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