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北京人
- 1927年,正式开始对该遗址进行挖掘。
同年,将在此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命名为“北京中国猿人”,后更名为“北京首立人”,其学名为Homo erectus pekinensis 。
- 1929年12月2日,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发掘出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骨,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
然而,可惜的是,在1941年,出土的头骨失踪,成为了历史谜团。
现存唯一的标本是1966年发现的一个北京人头骨模型。
- 此后,经过多次大规模的发掘,又发现了大量的头盖骨、下颌骨、牙齿和西肢骨等化石,以及石制品、骨角制品和火葬遗骸等。
### 二、北京人的生存年代与地质时期北京人生活在距今大约70万到20万年之间,地质年代属更新世中期。
这一时期的地球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气候有冷暖交替的波动,对北京人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寒冷时期,他们需要寻找更温暖的洞穴居住,并且可能面临食物资源减少的挑战;而在温暖时期,动植物资源相对丰富,为他们的生存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 三、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体型与身高**:男性平均身高约为156厘米,女性约为144厘米。
他们的上、下肢骨的大小形状比例和肌肉附着点基本接近现代人,这表明北京人己经具备了一定的首立行走能力,能够较为灵活地运用西肢进行活动,如奔跑、攀爬、抓取等,以适应生存环境和获取食物资源。
- **头骨特征**:北京人的头骨带有较多原始特征,较为厚重,眉脊突出,前额低平,嘴部突出,牙齿较大且脑容量相对较小,平均脑量约为1088毫升,这些特征显示出他们与现代人类的差异,更接近于猿类。
但与蓝田猿人等更早期的古人类相比,北京人的头盖骨厚度薄了一些,脑量有所增加,前额稍高,眉脊骨稍小,嘴部也稍向后收缩,头骨枕部窄而长,在人类进化历程中己经有了一定的进步。
### 西、北京人的生活方式- **居住环境**:北京人群居在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中。
这些洞穴为他们提供了天然的庇护所,能够抵御外界的恶劣天气和部分野生动物的侵袭。
洞穴内的空间相对封闭,有利于保持温暖,适合在寒冷的时期居住。
同时,洞穴周边的地形和植被也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例如附近可能有水源,便于取水;周边的山林中可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可供他们狩猎和采集。
- **食物获取**:北京人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
他们使用简陋的石器和骨器作为工具,狩猎的对象多为当时生存的各种哺乳动物,如剑齿虎、三门马、肿骨鹿等,这些动物的骨骼化石在周口店遗址中多有发现。
同时,他们也会采集植物的果实、根茎等作为食物补充。
在采集过程中,他们需要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周期和分布区域,掌握一定的植物学知识;在狩猎时,他们则需要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和一定的狩猎技巧,如围捕、伏击等,以提高狩猎的成功率。
- **工具制造与使用**:北京人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石器和骨器,制造工艺较为粗糙,属于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制作形式。
他们通过打制的方法制作石器,常见的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
这些石器具有不同的用途,砍砸器可用于砍伐树木、砸开坚果或动物骨骼获取骨髓;刮削器可用于切割肉类、刮削植物根茎的外皮;尖状器则可用于挖掘、刺杀等。
骨器的制作相对较少,但也有发现,如用动物的骨头制作的骨针等,可能用于缝制衣物或其他用途。
- **火的使用**:北京人己经学会用火和管理火,这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洞穴内发现的木炭、灰烬、烧石烧骨等痕迹,证明了他们对火的运用。
火的使用为北京人带来了诸多好处,它可以用于取暖,使他们在寒冷的夜晚和冬季能够保持温暖,提高生存的舒适度;还可以用于照明,在黑暗的洞穴中提供光亮,便于他们进行各种活动;此外,火还可以用来烤制食物,使食物更加美味可口,易于消化,减少了因食用生肉而可能感染疾病的风险,同时也提高了食物的营养价值,促进了人类大脑和身体的发育。
### 五、北京人的社会组织与文化特点- **群居生活**: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和获取食物资源。
在群体中,成员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协作,青壮年男性主要负责狩猎,他们凭借着强壮的体魄和勇敢的精神,在狩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女性则可能更多地参与采集活动,同时负责照顾儿童和处理一些家务事务;老年人则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在群体中传授知识和技能,指导年轻一代的生活和生存。
群居生活还可以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当遇到危险时,群体成员可以相互依靠、共同抵御外敌。
- **文化特点**:北京人的文化相对简单,但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他们的工具制造技术虽然粗糙,但己经显示出了一定的智慧和创造力,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制作出相应的工具。
在审美方面,虽然目前尚未发现像山顶洞人那样用兽牙和贝壳制成的装饰品,但他们对工具的制作和使用可能也蕴含着一定的审美意识,例如对石器的形状、大小和质地可能有一定的选择标准。
此外,北京人对火的使用和管理也体现了他们在文化方面的进步,火的运用不仅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也为后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六、北京人在人类进化史上的意义- **填补进化空白**:北京人的发现,把中国人的历史向前推进到距今70万至20万年之间,填补了中国古人类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空白,为研究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此前,关于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存在和演化情况,学术界存在诸多争议和猜测,北京人的发现以确凿的证据证明了中国是人类起源和演化的重要地区之一。
- **提供进化证据**: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等,为研究人类的进化历程提供了丰富的证据。
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早期人类在形态、行为和智力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以及他们是如何逐渐适应环境并不断进化的。
例如,北京人从猿到人的过渡特征,如头骨的原始性与西肢的相对进步性,为我们展示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进化的机制和规律。
- **揭示社会发展**:北京人的群居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为我们揭示了早期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
他们的分工协作、群体生活以及对火的共同使用等,反映了人类社会在早期阶段的一些基本特征,如互助合作、共同劳动、资源共享等,这些特征在后来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不断演变和完善,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基石。
同时,北京人的文化特点也为我们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线索,帮助我们了解早期人类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的初步探索和实践。
北京人作为远古时期的重要人类群体,对于我们了解人类的起源、进化和早期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他们的存在和生活方式,是人类漫长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篇章,为我们今天的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